辉县市西部的太行山中,历史上曾有许多佛教寺院如“白鹿寺”、“元极寺”、“法住寺”等等。然而在这众多的寺院之中,建筑时间最早,规模最大,保存得最好的:当首推“白云寺”了。白云寺原名“白茅寺”,又称“梦觉寺”创建于唐代,后毁,元至元二十年(1283)重建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)重修时改为今名。
白云寺的原名为什么称做“白茅寺”,辉县旧志及其它文献资料上未见载其原因。今考之,“白茅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,故名“白茅”。其地下茎白软有节,味甜可食,又可入药,为古人所喜爱。又因茅草极为柔软,所以古时候人们常用它来包裹祭品,或者充当祭祀的礼物,象征着柔顺敬慎。有时候又用以分封诸侯,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。因此吉祥之意,又常被一些术士冠以神秘色彩。汉武帝时,有一个方术之士叫作栾大,他诡称“黄金可成,河决可塞,不死之药可得,仙人可致”。汉武帝闻听大喜,拜栾大为五利将军,并刻一枚玉石印章,曰“天道将军”。奕大身着羽衣于深夜立在白茅上接受此印。后来事情败露被诛杀。据此后人称栾大为“白茅人”,泛指术士。又有一种香草名叫“白茅香”,修道者多用以沐浴。因此,寺名“白茅寺”可能均由上述之义而来。
梦觉寺,顾名思义,犹梦醒、睡梦和醒来之意。“梦觉”,出自释迦牟尼“无上正觉”的成佛之说。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,死于公元前486年,活了约80年,大致与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。他是印度尼波罗南境一个小城主所谓净饭王的儿子。童年时受婆罗门教育,兼习武艺。后来看到人的生老病死的痛苦,遂逐渐厌世,决心出家求解脱诸苦的办法。按佛教的说法,人生有十六苦,也有说为八苦。八苦当中第一苦便是生苦。生苦是人在其母体内孕育之时就开始受此苦了。人在其母体之内,一旦成形,六情开张,便不由自主了。生藏之下熟藏之上。母饮一杯热汤,小儿即觉烫得慌;喝一杯凉水,又如寒冰切身,冷得慌。母饱之时,四周压迫身体,痛不可言;母饿之时,腹中了了,身体倒悬,受苦无量。到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欲生之时,头向产门,两旁如巨石峡山,剧痛无比;而将要出生之时,母危父怖;一旦出生,堕落草上,细软身体,草触其身如履刀剑,忽然失声大哭,你说是苦不是?佛说此是大苦。至于生下以后的人生一世,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,就更是苦不堪言了。因此,释迦牟尼决心出家修行,解除人生之苦。但是,他出家苦行六年,竟然一无所得。于是,便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,经过若千昼夜,好似大梦一场,忽然醒悟过来,觉得自己已经成了无上正觉,即所谓成佛。佛,就是觉悟,觉悟了人生的究竟,解决了人的生老病死之苦的问题。因此,“梦觉寺”之名即取此义。
白云寺的“白云”,即白色的云。借指仙境,多与仙家僧人有关。蓝天之下,白云之上,成其建筑,似仙山又似海市蜃楼。根据此意,又产生多意:“白云人”,指高僧;“白云士”,指道士;“白云居”,指仙佛住所;“白云乡”,《庄子·天地》云:“乘彼白云,游于帝乡。”后以“白云乡”为仙乡。话说至此,“白云寺”之意便昭然若揭了,一是说仙佛所居的寺院,二是指寺院周围环境之优美。就拿该寺来说,雨过天晴之后,空气清新,天朗气爽。遥遥望之,缕缕白云缭绕于半山之腰,整个寺院飘飘乎似在白云之中。称之为“白云寺”,可谓恰如其分了。关于“寺”的来由与演变。一般情况下,人们多认为“寺”为庙字的代称。其实,“寺”最初的含义并不是佛教的寺院,而是皇帝所亲近的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地方,即所谓办公室。《诗经》中就有“寺人”之称,“寺人”即“侍人”,是皇帝宫廷内最小的臣子,也是皇帝身边的侍候之人,既是官吏也是皇帝近臣,多有亲近之义,他们的办公室也就随其“寺人”身份而称作“寺”了。
汉代明帝时,有一印度客人,叫做摄摩腾竺法兰,他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中国宣传佛教,住在洛阳鸿胪寺“鸿胪”是当时的官名,掌管招待外宾的事务。他们的办公地方,叫做鸿胪寺,即招待所。摄摩腾竺法兰长住在鸿胪寺传播佛教教义。他死后,尸体留在寺中。明帝又为他建寺一座,取名“白马寺”,就是今天的洛阳白马寺。从此开始,“寺”便带上了宗教色彩,成为“僧寺”名称之开始。也是从明帝开始,人们将与佛教有关的庙宇专称为“寺”。
白云寺位于市区西约30公里太行山中白鹿山东南麓。为什么要修在这大山里呢?人们常说:“自古名山多寺庙”。我们知道,纵然宗教信仰各有不同,如佛教信奉释迦牟尼,道教信奉老子李耳。也就是说,他们信奉的神不同,庙宇名称和建筑风格也不同,但却有一个共同点,即都宣扬远离“尘世”,超凡脱俗去修行。另一方面,名山大川象征着大自然的威力和造化的神奇,而古代人崇尚大自然,认为深山都有“神”居住,只有把庙宇建在大山之中,才能“灵”。因此,一些风景秀丽、空气新鲜、环境幽雅的大山便成了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理想去处。日云寺,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,修建在了这里。
白云寺处在一峡谷当中,三面有山环抱。翠崖丹壁,环峙如屏,山崇岭峻,奇峰突兀,涧深壑险,幽泉鸣咽。寺后林木茂密,翠竹葱茏。寺西金沙、银沙二泉自山中潺潺流出,似银蛇欢舞,清澈碧玉。寺两侧有三风岭,参差迤逦(yǐ lǐ),确如凤之翔舞,舒翼于寺之左右。寺前竹树荫合,盛夏不见日色。寺之内外到处都是奇花异卉,五彩斑斓,犹如凤凰之羽。若在风和日丽之时远视该寺,只见参天古树龙钟奇茁,峥嵘殿宇白云缭绕,一派肃穆庄严气氛。
白云寺的幽雅景色,美丽色彩,历年来已为人们赞叹不已。而白云寺的古建艺术,也往往被人们频频称道。
白云寺坐北朝南,依山势而建。殿宇、廊、庑、亭楼、塔等排列有序,相得益彰。游览该寺,迎面而来的第一座建筑是山门。山门是佛教寺院的外门,本来称为“三门”,象征着三解脱门,(即空门、无相门、无作门)建筑形式也为三个门。后来因寺院多修于山林之处,叫来叫去便叫成“山门”了,以至于有的寺院外门只有一门,也“山门”、“三门”的分不清楚,约定俗成,就统一叫成“山门”了。该山门为硬山顶式建筑,明间辟门,两侧有掖门,从掖门进去即为中佛殿。中佛殿也为硬山式建筑,脊上饰行龙、荷叶、荷花图案。檐下木构件上均有彩绘。部分木构件还保留着宋代以前的古朴粗犷之风格。殿前有月台,后墙辟有门,穿堂而过,即到大雄宝殿。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像,“大雄”,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。大雄宝殿为悬山顶,上覆以灰色筒瓦,中间有一绿色琉璃瓦枋心。正脊上饰有八条行龙和数朵荷花,正脊两端置龙首鸱(chī)吻,异常别致。栏额和雀替均为花卉透雕,十分奇丽。大雄宝殿东西两陪房山下建有硬山式灰瓦顶月亮掖门,入门为面阔三间的东西陪殿。另外,大雄宝殿前两侧还有单檐硬山楼阁式厢房10间,平房6间。整个建筑傍依山势错落有致,布局合理,结构严谨,雕梁画柱,光彩照人。寺后山坡上丛林深处有明代方形砖塔三座。元代妙觉普照大禅师圆形石塔一座,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)为喇嘛塔,甚为妙绝。寺后约50米处另有元代圆形石塔一座,也为喇嘛塔,雕刻工艺精湛。寺外东北200米处还有七级方砖塔一座,俗名“风水塔”,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现保存完整。
寺院山门前并排有古银杏树五株,树围粗约丈余,树冠覆地约三亩许,相传为宋代所植。中佛殿后门右侧也有同样大的银杏树一株。这几株古树掩映着寺内殿阁,越发使白云寺显得古朴幽深。尤为奇特的是大雄宝殿前两侧有两株挠痒树,(书名百日红)手挠树干,树便瑟瑟发抖树叶急急相合,给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。另外寺内原有玉石佛像一尊,称做“玉石奶奶”。古人曾流传下来两句歌谣:“白云寺,好景致,玉石奶奶挠痒树。”(后来这尊玉石佛像流传到新乡市博物馆。不少老太太曾专程到新乡去给玉石奶奶烧香磕头。而且对玉石奶奶落户新乡羡慕不已,边磕头边呐呐自语:“玉石奶奶,你好福气呀,如今成了市民户。”后据民众之愿,寺内又重新雕刻一尊,供善男信女瞻拜)
寺东附近有“五百罗汉碑”一通。据载:白云寺内原有五百罗汉像,此碑乃塑五百罗汉像之纪实。遗憾的是,这些罗汉像早已荡然无存。碑刻于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,是研究宋代佛教的珍贵实物资料。
寺西金沙、银沙泉之侧有清代所建地藏殿,殿西石崖耸立,崖壁上有一深洞,常年有水从中流出,水深莫测,人称黑龙洞。盛夏至此,凉气袭人。白云寺环境幽雅,风景秀丽,实为中原地区所罕见。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志士曾到此游览,留下了许多赞颂诗歌。西晋时天竺名僧佛图澄遍历名山,而到此后,被这里的山色所吸引,便驻足不去。明代著名学者李贽(zhì)到此游览时,诗兴大发,作诗勒石留于寺内。的确,这醉人的景色实在叫人留恋忘返。正像乾隆皇帝游览白云寺所写的诗句那样:
白云寺五绝
入山秋色佳,到寺春阳照。
匼匝 (kē zā)围玉屏,茈虒(cǐ zhì)张锦树。
竹径穿云出,禅房花草菲。
阶前一泓水,去作垂虹飞。
一庭柏树青,千嶂枫叶紫。
平原逾月行,今朝见山喜。
静室才十笏,好山具四邻。
当年谁结夏,无着与天亲。
岩凹藏乳窦,竹底盼烟郊。
断缺唐碑在,犹然称白茅。
少座清有余,便去兴未已。
回视失招提,钟声白云里。